一、日期-工作日期 |
---|
7.23、7.24、7.25 |
二、单位-工作单位 |
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中国建设银行中原街支行 |
三、岗位-工作岗位 |
大堂经理助理 |
四、任务-工作任务和个人成长任务 |
1.客户引导与分流:初步识别客户需求(如存取款、开户、理财咨询、转账汇款、对公业务等)。根据客户需求,准确引导至:自助服务区(ATM、CRS、STM)、普通柜台/高柜、低柜(理财、对公业务等)、客户经理办公室、休息等候区,并协助客户取号、告知预计等待时间。 |
五、目标-每个任务的多维度目标 |
一、客户引导与分流1.精准分流率≥95%,通过观察客户衣着、年龄、业务类型;错误引导次数≤1次/周2.等候时长压缩20%,高峰期客户平均等待时间≤15分钟;3.客诉预判零触发,提前安抚≥3名情绪波动客户 |
六、成果-主要任务取得的实际成果 |
1.业务知识应用:可独立处理5类基础STM业务,未吃透业务逻辑链;建立业务知识树:每日深挖1个产品说明书 |
七、差距-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 |
目标感的“模糊化”;现有成果集中在“完成基础工作”,导致遇到超出舒适区的问题时,容易选择“求助同事”而非“尝试解决”,难以积累经验。 |
八、问题-导致差距的是哪个些环节的什么问题 |
目标管理环节:目标模糊,缺乏进阶动力与量化标准。仅以“完成基础工作”为目标,未设定高阶、可量化的突破目标(如独立处理特殊业务、安抚情绪客户的具体数量),导致遇到超出舒适区的问题时,倾向于“求助同事”而非“尝试解决”,难以积累进阶经验。缺乏对成果的量化追踪和反馈收集,无法清晰感知自身进步空间,限制了主动突破的动力。学习环节:被动接受,缺乏主动规划与深度加工。仅依赖日常高频接触的基础业务积累经验,对特殊业务未主动创造学习机会(如申请参与、系统研读资料),导致知识覆盖面窄。对礼仪规范和沟通技巧仅停留在“记忆标准”,未主动结合客户类型(老人/年轻人)、场景(忙碌/空闲)进行个性化调整和深度思考,导致细节执行不连贯。 |
九、原因-追根溯源探究导致问题的各层次原因 |
1.定位层面:自我认知不足,未将自己定位为“持续成长的服务者”,导致缺乏内在驱动力,遇到超出基础范围的问题时,第一反应是“规避”而非“攻克”。2.规划层面:高阶目标模糊,导致行动缺乏方向,难以衡量进步,进而削弱坚持的动力。3.反馈层面:对自身进步缺乏有意识的记录和肯定,未将“小突破”转化为“继续挑战”的动力,导致在遇到挫折时,容易放大负面感受,难以持续突破舒适区。 |
十、对策-可以快速、有效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|
1.“拆解+模仿”内化法,用“3问”拆解:①客户核心诉求?②经理哪句话缓解了情绪?③如果换个场景,这个方法能怎么改?强化逻辑记忆。2.主动承接“低难度情绪客户”,按“先重复客户话共情+1个具体解决方案”的流程尝试,3次后挑战更高难度场景。3.每周打卡,设定3级目标:第1周“独立解答1个特殊业务咨询”,第2周“主动安抚1位轻微不满客户”,第3周“协助处理1笔特殊业务全程”,倒逼自己走出舒适区。 |
十一、执行-评价上期复盘报告中对策的执行效果 |
“客户反辣即时转化若客户提建议,当天就针对性调整;若获认可,记录下当时的沟通细节,形成可复制的“成功模板”。这些方法聚焦“小行动+强反辣,避免复杂规划,能在1-2周内快速看到改变,同时通过即时成果积累信心,形成“做得好→想做得更好”的正向循环。 |
十二、分享-这5天实习中有意义的故事 |
昨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,进来个阿姨,手里捏着张银行卡,站在自助柜员机前看了好一会儿,又退到旁边,掏出手机好像在翻什么。我走过去问她需要帮忙吗,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说想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转点生活费,之前都是在柜台办,今天听说自助机快,就想试试,结果对着屏幕不知道从哪下手。我先帮她查了下卡的状态,确认没问题,就站在旁边一步一步说:“您先点这个‘转账汇款’,对,就这个蓝色框框的,然后输一下对方卡号……”她手指有点抖,输到第三遍才输对,输完又反复核对了好几遍名字,嘴里念叨着“可不能弄错了”。转完之后,她盯着凭条看了半天,问我:“这就算转过去了?不用再盖个章啥的?”我跟她解释现在电子记录也有效的,她才把凭条仔细折好放进钱包。临走前她回头问:“姑娘,明天要是我家老头子来取养老金,不会操作,也能问你不?”我说当然可以,她这才放心地走了。 |
十三、感悟 |
三天很短,我还在为偶尔混淆对公业务和个人业务的流程而懊恼,也会在客户突然提高音量时心跳加速。但比起这些,我发现:原来银行大堂不是冰冷的柜台和机器,而是无数人生活场景的交汇点——有人在这里取出孩子的学费,有人在这里存下养老的安心,有人在这里规划家庭的未来。而我们的工作,就是用专业和耐心,让这些关于生活的期待落地得更顺畅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