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商务2018级毕业实习报告

标题: 5 取长补短,更进一步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马华   时间: 2025-08-23 10:01:36

一、日期-工作日期
8.11、8.12、8.13
二、单位-工作单位
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
三、岗位-工作岗位
工匠助理岗位
四、任务-工作任务和个人成长任务
工作任务​协助完成门窗修缮:参与4处房屋的实木门修复与窗框密封工作,包括木门榫卯加固、窗框缝隙填充等。​协助完成墙面翻新:参与3处房屋的墙面基层处理与涂料施工,涵盖墙面空鼓修复、腻子找平、乳胶漆涂刷。​协助完成地面处理:参与2处房屋的地砖更换与地面找平,涉及旧砖拆除、基层清理、新砖铺设及找平层施工。​个人成长任务​学习门窗修复工艺:掌握至少2种实木门修复方法,了解不同密封材料的适用场景与施工技巧。​提升墙面平整度控制能力:在墙面找平环节,能独立完成局部找平操作,确保墙面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。​加强材料预估与调配能力:在地面施工前,能初步估算地砖用量与找平层材料配比,减少材料浪费。
五、目标-每个任务的多维度目标
门窗修缮:完成4处门窗修复,确保门窗开关顺畅、密封良好,无漏风漏雨问题,施工后外观整洁。​墙面翻新:完成3处墙面施工,保证墙面平整无裂痕、涂料色泽均匀,与周边墙体衔接自然,无明显色差。​地面处理:完成2处地面改造,确保地砖铺设稳固无空鼓、地面找平后无高低差,满足日常使用需求。​个人成长:掌握2种门窗修复工艺,提升墙面找平精度,实现材料预估误差缩小,减少对师傅的依赖。
六、成果-主要任务取得的实际成果
这三天,我将重心放在门窗修缮与墙面翻新工作上。在门窗修缮中,我学会了实木门榫卯松动后的加固方法,通过木楔填充与胶水粘合,协助师傅完成了2处木门的修复;同时掌握了硅酮密封胶的施工技巧,能独立完成窗框缝隙的填充密封。墙面翻新环节,我熟练掌握了墙面空鼓的敲击检测方法,协助剔除空鼓部分并重新抹灰;在腻子找平与乳胶漆涂刷中,能按照师傅指导完成局部墙面的找平与第一遍涂料涂刷
七、差距-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
尽管在门窗和墙面施工中有所收获,但仍存在明显差距:门窗榫卯加固时,木楔尺寸匹配不够精准,导致部分连接处仍有轻微松动;墙面乳胶漆涂刷时,局部出现流挂现象,影响墙面美观;地面地砖铺设前,对地砖用量的预估存在偏差,导致后期需临时补料。个人成长方面,墙面找平的整体精度仍不足,大面积找平后仍有局部高低差;对不同墙面基层(如水泥墙、石膏墙)的处理差异认知不足,未能提前识别潜在施工问题。
八、问题-导致差距的是哪个些环节的什么问题
门窗修复细节把控不足:榫卯加固时木楔切削精度不够,密封胶施工时胶体厚度不均匀,影响密封效果。​墙面涂料施工手法不当:涂刷乳胶漆时刷子运行速度不稳定,局部停顿时间过长,导致涂料堆积流挂。​地面材料预估经验欠缺:未考虑地砖切割损耗与边角异形砖用量,仅按地面面积估算,导致材料不足。​墙面基层认知不足:对不同基层的吸水性、附着力差异不了解,未针对性调整腻子配比与涂刷节奏。​施工前准备不充分:门窗修复前未彻底清理榫卯缝隙杂物,墙面施工前未检查基层干燥度,影响施工质量。
九、原因-追根溯源探究导致问题的各层次原因
门窗修复细节把控不足:​直接原因:木楔切削使用的刨子操作不熟练,密封胶施工时未借助辅助工具控制厚度。​根本原因:对门窗修复的“精细化”要求理解不足,认为只要完成加固与密封即可,忽视细节对整体效果的影响。​墙面涂料施工手法不当:​直接原因:缺乏涂料涂刷的节奏控制经验,未掌握“薄涂多遍”的核心技。地面材料预估经验欠缺:​直接原因:未学习地砖用量预估的专业方法,不清楚损耗率的合理范围
十、对策-可以快速、有效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
优化门窗修复工具使用:利用休息时间练习刨子切削,制作不同尺寸的木楔样板;密封胶施工时使用胶枪辅助支架,控制胶体输出量与厚度。​规范墙面涂料施工手法:向师傅请教“薄涂多遍”的具体操作技巧,在废墙面进行涂刷练习,直至掌握稳定的运行节奏。​学习材料预估方法:查阅地砖用量预估资料,记录不同户型的地砖损耗情况,下次施工前与师傅共同核算用量,对比修正
十一、执行-评价上期复盘报告中对策的执行效果
上期提出的“建立细节检查清单”“每日工作后复盘”等对策已有效落实。通过细节检查清单,防水施工中基层平整度问题的发现率明显提高,卷材铺贴气泡数量减少;每日复盘帮助我梳理了结构加固的常见问题,后续同类操作中失误减少。但“补充电路基础知识”的对策推进较慢,因近期工作重心转向门窗与墙面,实操练习机会减少,电路故障排查能力提升不明显。本期将结合新任务,同步推进门窗、墙面相关知识学。
十二、分享-这5天实习中有意义的故事
8月11日上午,我们在一栋老院的东厢房进行墙面翻新,屋主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。墙面原本是淡蓝色的乳胶漆,因年久失修,多处出现起皮、空鼓,老奶奶希望能恢复原本的颜色,“这是我当年嫁过来时,和老伴一起刷的颜色,看着心里踏实”。​师傅让我负责墙面基层处理,我按照之前学的方法,先用小锤子敲击墙面找出空鼓处,再用铲刀剔除松动的腻子。过程很顺利,很快就清理完了墙面。下午开始调配腻子,我按照师傅给的比例,将腻子粉与水混合搅拌,心里想着只要颜色能和原来接近就行。可当我把第一遍腻子涂到墙面时,老奶奶凑过来仔细看了看,轻轻叹了口气:“好像比原来的颜色深了点,是不是我老了眼神不好?”​我心里一慌,赶紧对比旁边未清理的旧墙面,确实,新调配的腻子底色偏暗,干了之后可能会影响最终涂料的颜色。师傅走过来,看了看腻子桶,又摸了摸旧墙面,对我说:“老墙面的腻子用的是当年的老配方,含灰量低,而且这么多年受光照影响,底色已经偏浅了。你现在用的新腻子,成分不一样,直接按常规比例调,肯定会有色差。”​说着,师傅从工具包里拿出一个小袋子,里面装着少量白色粉末:“这是之前修老房子剩下的老腻子粉,你加一点进去,再少放些水,慢慢调。”我按照师傅的方法,一点点添加老腻子粉,每搅拌一次就取少量涂在废纸板上,和旧墙面对比。反复调试了五次,终于调出了和旧墙面底色几乎一致的腻子。​接下来的涂刷过程中,我格外小心,每涂完一块就请老奶奶检查。当最后一遍腻子干透,师傅开始涂刷淡蓝色乳胶漆时,老奶奶站在旁边,眼睛里满是期待。傍晚时分,墙面翻新完成,夕阳透过窗户照在墙上,淡蓝色的墙面柔和又温暖,和老奶奶记忆里的样子一模一样。她伸手轻轻摸了摸墙面,笑着说:“就是这个颜色,就是这个感觉,谢谢你们埃”​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墙面翻新不只是修复破损的表层,更是还原一段记忆、一份情感。之前我只关注“把墙修平、刷匀”,却忽略了颜色背后承载的意义。师傅教会我的,不只是调配腻子的技巧,更是对“人”的关注——修缮的最终目的,是让居住者在空间里感受到熟悉与安心。
十三、感悟
这三天的实习,让我对“修缮”有了新的理解: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修复,更是对居住者情感与记忆的尊重。当我为了匹配老墙面的颜色,反复调试腻子配方时,我意识到,每一处细节背后,都可能藏着一段故事、一份牵挂。匠心不再是抽象的“精益求精”,而是具体的“换位思考”——在挥动工具之前,先读懂空间里的生活痕迹;在完成施工之后,让居住者能重拾对家的熟悉与温暖。这也让我对工匠这个岗位有了更深的敬畏。​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