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日期-工作日期 |
---|
7.15、7.16、7.17 |
二、单位-工作单位 |
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中国建设银行中原街支行 |
三、岗位-工作岗位 |
大堂经理助理 |
四、任务-工作任务和个人成长任务 |
1.纪律规范:严格遵守银行考勤制度,每日提前10分钟到岗,整理个人着装及大堂环境;实习期间无迟到、早退,熟悉银行保密制度,不泄露客户信息及内部业务数据。 |
五、目标-每个任务的多维度目标 |
1.自我认知深化:通过持续总结反思,清晰掌握自身在银行大堂岗位的优势与短板,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估,明确后续职业能力提升方向。 |
六、成果-主要任务取得的实际成果 |
1.考勤与行为合规:暑期实习期间实现全勤,每日提前10分钟到岗率100%,到岗后能快速完成个人着装整理及大堂环境维护,无任何迟到、早退记录,未因个人行为影响大堂服务秩序。 |
七、差距-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 |
一方面,客群沟通适配性弱:正式员工面对老年客户会主动放慢语速、增加口语化解释,实习期间部分老年客户反腊语速稍快、专业术语多”,未完全做到“按需调整沟通方式”;另一方面,言行一致性不足:正式员工需在高峰时段保持与平峰期一致的礼貌态度,实习期间偶因忙碌出现“回应客户时专注度下降”的情况,未达到正式岗位“全程稳定专业形象”的标准。 |
八、问题-导致差距的是哪个些环节的什么问题 |
实习期间对纪律规范的理解仅停留在“完成基础要求”,未从正式员工“岗位责任”视角出发——未意识到“提前到岗”的核心目的是“高效衔接业务、应对早高峰需求”,而非单纯“不迟到”;未理解“环境维护”是“提升客户体验、降低业务失误风险,导致工作中重“完成动作”、轻“动作价值”,效率与细节未达正式标准。 |
九、原因-追根溯源探究导致问题的各层次原因 |
1.意识层:风险防控意识未建立实习生缺乏金融行业“合规无小事”的行业认知,未意识到“客户残留身份复印件”“统一化沟通”可能引发的风险,仅将“合规”视为“不违反制度的最低要求”,而非“主动保护客户与银行利益的必要动作”。 |
十、对策-可以快速、有效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|
1.开展风险场景化培训:通过模拟场景,培训“主动排查保密风险”“适配客群的沟通技巧”,并发放《合规操作指引手册》,明确主动防控的具体动作。 |
十一、执行-评价上期复盘报告中对策的执行效果 |
有效成果:“系统思维培训”和“问题解决参与权”帮助实习生突破“单点应对”局限,如针对“客户咨询回应不及时”问题,除“背诵产品知识”外,我们可以整理高频问题话术表供团队使用,系统解决问题。待优化点:“业务节点预判”能力仍显薄弱——虽掌握了预判方法,但实际工作中,不能在发薪日前主动补充工资卡激活的宣传材料,多数仍需正式员工提醒,结合业务节点提前规划的主动性和预判精度需进一步提升。 |
十二、分享-这5天实习中有意义的故事 |
一天下午,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在自助转账机前徘徊许久,手指在屏幕上反复点戳却没操作成功,眼眶慢慢红了。我上前询问,阿姨才哽咽着说,要给住院的老伴转手术费,怕耽误时间,自己又看不懂机器上的“专业术语”,急得慌。我先递了杯温水安抚她,接着把“转账金额”“收款账户验证”这些步骤,换成“咱们先找到像‘钱包’的图标,再输老伴银行卡号,输完我帮您核对”这样的口语化解释。操作到“短信验证”时,阿姨手抖着输错了两次,又开始自责。我没催她,而是帮她调出手机短信,逐位念数字让她确认,最后成功转完账时,阿姨攥着我的手反复说“多亏了你,不然我真不知道该咋办”。 |
十三、感悟 |
原来大堂工作的“专业”,不只是熟悉流程和术语,更是能蹲下身,用客户听得懂的话、能接受的节奏,帮他们解决“急难愁盼”。比起完成多少笔业务,让一位无助的客户放下焦虑,才是这份实习最有温度的收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