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日期-工作日期  |
---|
8.20、8.22、8.23 |
二、单位-工作单位  |
---|
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|
三、岗位-工作岗位  |
---|
工匠助理岗位 |
四、任务-工作任务和个人成长任务  |
---|
工作任务:协助完成木构件修复:参与剩余1处老宅木梁修复及2处木窗榫卯结构修复,涵盖腐朽清理、榫卯加固、防腐涂层二次养护等。协助完成厨卫改造:推进剩余1处厨房台面安装及2处卫生间管道检修,涉及台面接缝处理、管道配件更换、水压测试等。协助完成院落铺装:全面参与1处庭院青砖铺设,负责青砖裁切、砂浆调配、铺贴校准及缝隙美化等核心环节。 个人成长任务:深化木构件修复工艺:熟练运用木材拼接技巧,掌握榫卯加固与防腐养护的联动操作,了解不同气候下防腐材料的适配选择。强化厨卫改造实操能力:独立完成台面接缝密封处理,掌握管道水压测试标准流程,提升复杂管道故障排查效率。提升院落铺装实操水平:熟练根据地形调整青砖裁切角度,优化砂浆配比以适配不同铺贴场景,降低材料损耗率。 |
五、目标-每个任务的多维度目标  |
---|
一)木构件修复完成3处木构件(1处木梁、2处木窗)修复,确保榫卯结构稳固可靠、防腐涂层无任何遗漏,修复后的外观与老宅整体风格高度统一,能够满足长期使用需求。(二)厨卫改造完成1处厨房台面与2处卫生间管道改造,保证台面接缝平整且无渗漏情况,管道通水顺畅无堵塞问题,改造结果符合日常使用的安全标准。 |
六、成果-主要任务取得的实际成果  |
---|
这三天,我的工作重心聚焦在木构件修复收尾、厨卫改造攻坚与院落铺装实操上。在木构件修复工作中,我先熟练运用砂纸打磨木构件表面,之后独立完成了1处木梁的防腐二次养护,还配合师傅完成2处木窗榫卯加固,掌握了“先加固、后防腐”的联动操作流程;在木材拼接环节,能够根据木材纹理调整拼接角度,拼接牢固度有了显著提升 |
七、差距-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  |
---|
尽管各项任务都有推进,但与预期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。在木构件修复中,2处木窗榫卯加固后,局部存在轻微松动(晃动幅度不超过1mm),还需要进一步校准;厨卫改造时,1处卫生间管道水压测试首次未达,需要进行二次检修;院落铺装中,由于青砖裁切精度不足,有5块青砖存在边角破损情况,导致材料损耗率略超预)。在个人成长方面,复杂木构件榫卯修复仍需要师傅辅助校准,对管道故障根源的分析能力不足 |
八、问题-导致差距的是哪个些环节的什么问题  |
---|
一)木窗榫卯松动在进行榫卯加固操作时,没有充分清理榫头处的杂质,而且加固完成后未及时用夹具固定养护,使得拼接处存在微小间隙,最终导致木窗榫卯松动。(二)管道水压不达标安装管道配件时,密封圈没有完全贴合接口,并且在水压测试前没有彻底排出管道内的空气,这些因素影响了压力稳定性,造成管道水压测试不达标。(三)青砖损耗超标在青砖裁切之前,没有精准测量所需尺寸,切割过程中也没有固定青砖位置,导致青砖边角容易破损;同时,对异形部位裁切方案的规划不够充分,进一步增加了青砖损耗。(四)个人能力短板对复杂榫卯结构的受力原理理解不够深入,在管道系统故障排查方面缺乏系统性思路,对砂浆干湿度的判断过度依赖经验,没有明确的标准作为参考,这些都体现出个人能力存在短板。 |
九、原因-追根溯源探究导致问题的各层次原因  |
---|
木窗榫卯加固不牢固:根本原因是对“清洁-加固-养护”这一流程的关联性认知不足,忽视了榫头杂质对拼接精度的影响,并且没有重视夹具固定在养护阶段的重要作用,错误地认为仅靠榫卯咬合就可以保证稳固。管道水压测试失败:根本原因是对管道安装中“细节决定密封性”的认知不到位,没有意识到密封圈贴合度与管道排气对水压稳定性的关键作用,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 |
十、对策-可以快速、有效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 |
---|
优化木构件榫卯加固流程:在加固操作前,用毛刷彻底清理榫头杂质;配备不同规格的夹具,加固完成后用夹具固定养护30分钟以上;主动学习榫卯结构受力原理,根据构件的实际用途调整加固力度,确保拼接处无间隙。规范管道安装与测试流程:安装管道配件时,先在密封圈上涂抹密封胶,再将其贴合接口,确保完全密封;进行水压测试前,打开所有水龙头排出管道内的空气,采用分阶段升压的方式(每次升压0.2MPa),逐步排查泄漏点。 |
十一、执行-评价上期复盘报告中对策的执行效果  |
---|
上期提出的“优化木构件防腐工具与流程”“规范台面安装校准流程”“补充院落铺装规划知识”等对策已有效落地实施。通过使用小型毛刷与棉签处理木构件细节部位,防腐涂层覆盖率提升至98%;在台面安装前对柜体平整度进行校准,使得接缝贴合度误差控制在1mm以内;学习排水坡度设计知识后,院落铺装时地面坡度达标率提升至95%。 |
十二、分享-这5天实习中有意义的故事  |
---|
8月20日上午,我们在一处老宅进行木窗榫卯修复工作,这座老宅的屋主是一位坚守在这里的老奶奶,她看着即将修复的木窗感慨道:“这窗棂跟着我几十年了,以前刮风下雨都没漏过,你们修的时候多上点心。”师傅让我负责清理榫头杂质,并协助进行加固操作。我拿着毛刷快速扫过榫头表面,就开始尝试拼接榫卯,可尝试了多次都无法让榫卯完全贴合。师傅看到后走过来,指着榫头缝隙说:“你看这里还沾着木屑,杂质不清理干净,榫卯再怎么拼都不牢固。”说着,他从工具袋里拿出细钢丝刷,一点点剔除榫头缝隙里的木屑,一边剔除一边说道:“老木窗的榫卯就像老人的关节,得把‘关节缝’里的杂质清干净,才能活动自如。”我接过师傅递来的细钢丝刷,蹲在窗下仔细清理榫头缝隙,连细微的木屑都没有放过。清理完成后再次尝试拼接,榫卯果然严丝合缝。随后,师傅又教我用夹具固定加固后的木窗,他说:“刚加固的榫卯就像刚愈合的伤口,得用夹具‘固定养护’,不然容易变形。”30分钟后,我们取下夹具,尝试开关木窗,木窗开关顺畅且没有松动情况。老奶奶看到修好的木窗,笑着用手摸了摸窗棂:“跟新的一样灵便,谢谢你们。”那一刻,我深刻明白,老建筑修复不仅仅是掌握技艺那么简单,更要带着“呵护”的心态对待每一处细节,杂质清理、夹具养护这些看似微小的步骤,正是决定修复质量的关键。 |
十三、感悟  |
---|
这三天的实习,让我对“工匠”的理解从最初的“技艺娴熟”深化为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”。原来,真正的工匠不仅要会“做”,更要懂得“为什么这么做”——清理榫头杂质是为了保证拼接精度,管道排气是为了确保水压稳定,每一个操作背后,都蕴含着对工艺原理的敬畏。这种“知原理、重细节”的态度,不仅让修复质量更有保障,也让我逐渐摆脱了“按步骤操作”的被动状态,学会主动思考如何优化操作方案 |